塔筒,即风力发电的塔杆,是风力发电机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它宛如一位默默坚守的巨人,主要起着支撑作用,稳稳地托举着庞大的风电机组。在狂风呼啸中,塔筒以坚实的身躯,承受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巨大力量,将风电机组的重量稳稳传递至基础环或桩基导管架。同时,它还像一位减震高手,巧妙地吸收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,确保风电机组能平稳、高效地运作,为风力发电的稳定进行保驾护航。
塔筒通常由上、中、下三段组成。上段塔筒较为纤细,高度相对较短,它直接与风电机组相连,是整个塔筒最接近天空的部分。中段塔筒则相对粗壮,是塔筒的主体部分,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任务。下段塔筒最为粗大,与基础环或桩基导管架紧密连接,稳稳扎根于大地,承受着整个塔筒和风电机组的重量。各段塔筒之间通过法兰连接,这种连接方式既保证了塔筒的牢固性,又方便了运输和安装。
塔筒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而精细。首先利用数控切割机进行下料,厚板还需开坡口,确保后续加工的精准度。接着,将处理好的板材送至卷板机,在卷板机的强大压力下,板材逐渐弯曲成型。随后进行点焊,对板材进行初步固定,定位无误后,便开始内外纵缝的焊接,这是关键环节,对焊接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。焊接完成后,要对圆度进行检查,若存在问题,需进行二次较圆。单节筒体焊接完毕后,还需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与处理,如打磨焊缝、消除应力等,最后对塔筒进行防腐涂装,经过发运检查,确保质量合格,方可发往项目现场。
塔筒与法兰的焊接工艺至关重要。在焊接前,需对法兰与筒体的对接坡口进行合理设计,如法兰脖颈板厚≤25mm时,开制单面坡口、钝边2mm;厚度大于25mm时,则采用不同坡口形式。焊接时,要控制好焊接顺序和配比水平,采用合适的焊接设备与工艺,以减少变形和焊接缺陷。对于焊缝的处理,常采用碳弧气刨工艺,直角坡口需打磨平整。焊接过程中,要严格监控焊接参数,保证焊缝的强度和韧性。焊接完成后,还需进行消氢处理,时间不少于120分钟,温度控制在200~350℃,以消除焊缝中的氢元素,防止出现氢致裂纹,确保塔筒法兰焊接的质量与可靠性。
塔筒常用Q345E钢材,这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,拥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,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较高,且冲击韧性出色,能适应低温环境,在-40℃下仍保持较好性能。Q345E钢的可焊性也较好,方便塔筒的加工制作。不过,除了Q345E,还有其他一些材料也在塔筒制造中崭露头角,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,其重量轻、强度高,但成本较高;生物基复合材料则更环保,可再生,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,应用受限。

塔筒作为风力发电的关键部件,性能要求极为严苛。疲劳强度是重中之重,风电机组长期在复杂风载作用下运行,塔筒需承受反复的弯曲、扭转等交变载荷,必须具备极高的疲劳强度以确保使用寿命。耐腐蚀性也不可或缺,塔筒常处于海边、高原等恶劣环境,易受盐雾、紫外线等侵蚀,要求材料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,以抵御自然环境的侵袭。此外,塔筒还需具备一定的抗冲击性能,以应对突发状况,保障风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。
塔筒吊装顺序一般从下至上进行,先吊下段塔筒,将其平稳立于基础之上,然后依次吊装中段、上段塔筒。吊装方法多样,双机抬吊递送法是常用的一种。两台起重机分别位于塔筒两侧,一台为主吊,另一台为副吊。主吊负责将塔筒吊起至一定高度,副吊则在下方配合,随着主吊的提升,逐渐减少受力,直至塔筒完全由主吊承担,随后主吊将塔筒缓缓放置于预定位置,完成吊装。这种方法能有效解决大型塔筒吊装难题,提高吊装效率与安全性。
塔筒吊装安全至关重要,起吊前要全面检查起重机、钢丝绳、吊钩等设备,确保无安全隐患。吊装时,设专人指挥,信号清晰准确,所有作业人员服从指挥。起吊过程中,要平稳操作,避免急停、急转,防止塔筒晃动。遇大风、大雨等恶劣天气,应立即停止吊装作业。为确保稳定,可采用揽风绳等辅助设施,对塔筒进行固定。在塔筒就位后,要及时进行加固,待全部安装完毕并检查无误后,方可拆除临时固定装置。
在陆上风电场,塔筒应用广泛且成熟。陆上环境相对简单,塔筒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,主要采用钢结构。陆上塔筒运输和安装较为方便,成本相对较低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陆上塔筒也在向更高、更轻、更经济的方向发展,如钢柔塔和钢混塔等新型塔筒不断涌现,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资源条件,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。
海上风电场塔筒面临着诸多挑战。海风大、浪高,塔筒需承受更大的荷载,对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。海水腐蚀严重,塔筒的防腐性能至关重要。海上运输和安装难度大,成本高昂。目前海上风电塔筒主要有单桩式、多桩式、导管架式等结构形式。单桩式结构简单,适用于水深较浅的区域;多桩式和导管架式则能适应更深的水域,但结构和施工更为复杂。